在1911年,他们曾经怀着共和梦想,意欲推翻清朝统治,最终,因叛徒告密,起义失败后被杀害。
如今,时隔近百年,但烈士们的精神仍然激荡在历史的星空中。
奔赴开封:张钟端胸怀大志
1911年,农历辛亥年。
这一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第一枪。
这一年,在开封,以张钟端为首的革命者的鲜血,洒在了通往民主和共和的道路上。
留日归国的学生张钟端是武昌起义中的一员。他受同盟会总部派遣,来参加辛亥起义。但在那场举世闻名的革命中,这位许昌籍的留学生并没有被委以重任。按照《血洒东京》(河南人民出版社作者屈春山张欣山)一书中的说法,他只是“做了些配合,救护伤员、传送情报”的工作。但也有文章称,起义成功后,他曾任武昌军政府参谋长。
无论如何,在从日本回国之前,张钟端的锋芒有目共睹。他原是清廷公费留学生,1907年,他办了一本杂志叫《河南》,鲁迅、周作人等亦为其撰稿,这本杂志言辞犀利,观点激进,为清廷所忌。发行10期后,被清驻日公使请求日本警署勒令停刊,随后,张钟端也被停止了公费留学。
在日本,张钟端娶了一名日本女子千装伦子,他回国之时,千装伦子已有身孕8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回国参加革命。
武昌起义后,张钟端把目光投向了故乡。这时,很多省份纷纷响应起义,宣布独立,只有河南仍然毫无动静。
无奈之下,湖北军政府颁布了《檄河南文》,敦促处于“四战之地”的河南人民“速定大计”、“共成义举”。如果河南响应革命,“湖北壮其声援,西则陕西,北则山西,东则山东、安徽,不难一鼓而应也”。
也难怪,河南地处中原,南临湖北,北接河北,京汉和汴洛铁路(当时陇海铁路只修成由汴至洛一段)纵横贯穿境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南下可以支援革命军控制的武昌,北上可以直捣清朝老巢北京。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无论如何,河南仍迟迟不动。关于河南不起义的抱怨,渐渐多了起来。胸怀大志的张钟端决定,奔赴开封发动起义。并得到黎元洪书信一封,信中黎让任清廷驻开封巡防营29协协统的女婿应龙祥支持他,此人后来被证明意志极其不坚定,在革命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从那时起,张钟端踏上了一条起义成仁之路。
精心筹划:仁人志士定大计
如今的开封,处处是一片和谐、闲适之景,遛鸟、斗鸡,开封的皇城根儿文化历来令人惊叹。在这样的氛围里,谁又能回忆起近百年之前的那场血雨腥风?
1911年的开封,在文史资料的描述中,满目是肃杀之气。
那时,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已得到清廷重用,授他为内阁总理大臣。当他的军队重新攻占汉口、汉阳两镇后,他派人去和黄兴、黎元洪讲和。黄兴以逼迫清帝退位为条件,答应袁出任民国第一任总统的要求。
此刻,春风得意的袁世凯坚持,家乡河南一定不能后院起火,革命一人杀一人。他委任一位名叫齐耀琳的人做河南巡抚,齐耀琳原是许昌州官,有“铁腕”之称,这次出其不意的升迁让他决意对袁世凯效忠,因此,他对待革命人士也更加残酷。
在这样的环境中,张钟端依然结交了不少好汉,为革命做准备的工作。这其中,便包括后来牺牲的其他10名志士。
11位烈士中,单鹏彦是“自少年便在茶肆、饭馆乞讨”,是开封仁义会的首领。崔德聚是开酒店的,经常把卖酒所得用以资助开封仁义会。刘凤楼是开封优级师范的老师,当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拔剑起舞说:“此可酬我愿矣!”张照发、张得成则是清廷下级军官。
王梦兰是兰考县马目村人,关于他参加革命的故事,在《血洒东京》一书中亦有精彩描述。
当时,为了扩大革命力量,张钟端决定到开封周边地区联络绿林好汉。当地的状况,颇像宋朝时的梁山好汉,“考城18场”尤其如此。
所谓“考城18场”,是指兰考的18个村庄,因为地处黄河故道,土地贫瘠,于是,饥饿的群众常结伙打劫,砸官府,吃大户,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场、牛场、马场三个“山寨”。而马场的寨主,便是王梦兰。
王梦兰弟兄7个,他排行第二。在他的碑文中,这样形容他:“与人谈辄傲岸自高,恒睥睨不可一世。人有言扬州嘉定屠城事,又不觉泪涔涔数行下也。”张钟端要说服如此性情的王梦兰,显然并非难事,一听张钟端是同盟会的同志,他马上便同意共同起义。
起义的工作一步步地开展着。12月19日夜,在开封法政学堂,由张钟端主持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起义和革命。
在这次会议上,有了如下布置:起义时间定于农历十一月初四(公历1911年12月23日)凌晨2点(亦有资料称为凌晨3时),届时,由城内发炮、点火为信号,然后一起行动。
具体方案为:先由城内2000名军民发难,1500名敢死队员分3路进攻抚署衙门。城外民军则兵分4路入城。此外,还有200名敢死队员保护起义军司令部,20名敢死队员则在张照发的率领下,刺杀巡抚齐耀琳。优级师范的学生则负责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
大家公议,张钟端任河南起义军总司令兼参谋长,王庚先、周凌卓为副总司令。事成后,张钟端为正都督,周凌卓为副都督。
叛徒告密:出师未捷身先死
往往,在历史上会有一个关键时刻,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而在这个时刻中,起生杀大权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平庸甚至萎缩无耻的人。
在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便记载了历史的10个瞬间,这些瞬间改写了历史。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滑铁卢之战。一个平庸的军官在一分钟内的错误决定,导致了拿破仑这个天才的陨灭。
现在,改变开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会是谁?
从整个起义计划来看,应该是比较周密的,并没有特别大的疏漏。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开封的历史此刻却掌握在三名毫不起眼的清廷军官手里,他们的名字是柴得贵、张光顺、江玉山。
柴得贵是开封巡防营的统领,先前曾支援革命,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枪支弹药。他是张照发的上级,也是他的好朋友。但是,当齐耀琳任河南巡抚之后,柴得贵的思想起了变化。可耻的是,此刻的他,并未退出革命。而是静观时机,准备通过告密为自己的仕途加一筹码。
他去参加了革命者的大会,获悉了整个计划。然后,又将全盘计划密告给了自己的上级齐耀琳。
此刻,毫不知情的革命者正热血沸腾,各路民军也摩拳擦掌,等待着起义时刻的到来。
“我听二伯母说,二伯父光磨刀就磨了三天三夜,这可能有些夸张,意思就是说磨了很长时间的刀,准备了很长时间。”王梦兰烈士的侄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原副院长王茂林说。
农历十一月初三的晚上,十几位革命党人相继走进开封优级师范的小礼堂,这里是河南辛亥革命起义军司令部。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革命一触即发。
然而,他们没能走出这个房间,得到密报的巡抚齐耀琳已指使清军包围了他们,清军疯狂地进行搜捕。起义尚未开始便已结束,一场惨烈的屠杀也将来到。
这时,王梦兰正率领2000名军民,在开封城外的护城堤附近,等待着革命的信号。但是,没有预期的信号,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他得到了失败的消息。
他原本可以率众安全离开,但是,他没有。他决定到城内营救同志,为了不连累他人,他对部伍说了一席话,大致意思是,本来想带领大家驱除鞑虏,成就共和大业,但现在大势已去,如果真的一块儿死的话,于心不忍,希望大家各归乡里。
他没有和众人一起离去,最终,被捕后惨遭杀害。
历史,就这样被三个叛徒轻描淡写地改变。
碧血丹心:沈竹白义葬十一烈士
那次被捕和牺牲的不仅仅是11个人,据记载有三四十人被捕,而后,又被先后保释出,只余11位志士无人能保出。在《吹台梦华》(河南大学出版社作者杞子)一书中称,根据当时清廷公布的名单,开封出版的《中州日报》报道,被杀害的革命者还有张香妮、张树宝。
1911年12月24日(农历十一月初五),除了张钟端被斩首示众外,其他人均被枪决。他们被分别杀害于开封西关(7人)、南关(4人)。在此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的精神气质,他们临终遗言所流露出的慷慨义气惊人地一致。
张钟端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土匪,他说:“汝以为我是何等人即何等人,日后自有公论。”审官问其同党共有几人,他说:“除汉奸外,皆我同党。”
王天杰则愤然曰:“吾革命军敢死队总队长,废话少说,要杀便杀。”并称,敢死队就是要杀尽汉奸,保护人民,建立共和民国。
在赴刑场的途中,王天杰高喊:“故国沦亡,衣冠已非,要建共和。”刘凤楼喊:“推翻帝制,建立大同,我等虽死,后续有人。”
对于11位革命者来说,共和,这个来源于拉丁语,象征着自由和民主理念的政体形式,从此成为他们的来世梦想。
据说,当天下午,大雪普降,积地2尺多厚。有位开封学者,写下挽诗:白沙盈血赤,飞雪幂横尸。令人发指是,清廷不许人收尸。
后来,同盟会会员沈竹白以慈善的名义,把烈士尸骨抬到开封南关官坊义地,张钟端独葬一墓,其余烈士因面目难辨,合葬一墓。那么,沈是何许人,敢有胆量收尸?
据载,沈竹白,浙江绍兴人,1905年东渡日本,并在东京加入同盟会。那时,他结识了张钟端等人,回国后,出任中州公学总办、河南提学使署督学。在1911年的开封辛亥起义中,他同样参与其中,担负政、学界的联络工作。起义当晚他亦在会场被捕。
但是,因为沈的父亲沈宣昭清光绪时曾任项城知县,跟袁世凯交好,他即被保释出。但是,他的收尸义举仍无法逃离清廷视线,当局下令逮捕沈竹白。他闻讯后星夜出走,绕道天津,逃往上海。
民国成立后,沈竹白返回河南,为就义烈士遗属的善后及建立纪念碑事宜,上书省议会,面见豫督张镇芳,提出请求,终于获准给烈属发放抚恤金,每人3000两白银。
1914年沈竹白因响应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二次革命”而被捕,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三)被杀害于开封孝严寺寺后。行刑前沈神色自若,曰:“各国革命流血,譬之一盆;中国只有一杯,不亦甚易乎?”
烈士们的陵墓也几经变迁。1932年5月,齐真如任河南省府秘书长,拨款10万元,指定南关12亩地为烈士遗址。1933年秋,正式将遗骨迁葬,两坟合置一冢,并定于每年12月22日为河南起义纪念日。
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将11位烈士墓迁入南关禹王台公园中,修建了陵园,并将原刻有烈士传记之碑嵌于墓周。即为现在的11位烈士墓。
在墓前,还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也许,让烈士们以这种方式跟心目中的伟人长相伴,也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
20世纪初,在清朝的腐朽统治之下,中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为求得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张钟端等十一位志士,在开封慷慨赴难。图为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辛亥革命纪念园”的大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