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一个县城的辛亥革命细节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城内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独立”浪潮席卷全国。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的福建上杭县,各种思想交汇碰撞,革命党、官僚、士绅、会党乃至地痞流氓都在第一时间忙起来了,人人都要做点什么,为了革命,为了趁机渔利,或者至少为了保住自己。
一夜之间,革命了。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城内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各地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这一天来得必然又突然。甲午战败后,维新派、革命党轮番登场,这是中国人,尤其是官僚士绅最为惶恐不安的时期。大家都知道中国必须变,但不知道怎么变,尤不知道变了后自己会怎样。武昌起义后席卷全国的“独立”浪潮,则把这种惶恐不安推到了顶点。
辛亥革命光复烈士祠位于上杭县城东的汀江岸边,1939年冬集资重修,后因水患火灾,现仅存残墙断壁。
单单通过县志的粗线条记述,我们无法知晓这场革命在上杭城里的具体细节,宏大的历史也不会给予一个小县里发生的事情过多关注,但是通过时人的追忆和学者们的研究,当时上杭城里不安、混乱的情形就会来到我们眼前。很多事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闹剧”,但是当事之人都是认真地去做的——当涉及身家性命时,没有人敢去马虎。
革命前夜
汀江自北向南流过闽西,在广东省大埔县境内与发源于粤东的梅江汇合后称韩江,向南经潮州注入南海,流域内居民多是客家人。上杭就在汀江岸边,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处。
时人吴梅林(上杭县临江镇人,曾任上杭县政协委员,琴冈诗社首任社长)曾追忆,当时的上杭是三省货流积聚之地,赣南的米、豆,闽西各县的纸、木、烟丝,都经汀江运到上杭的峰市镇,然后再顺流而下,经韩江运至潮州、汕头;从潮汕来的百货要运到汀属各县,或者赣南,也都要经过上杭。当时“杭城自东至西有大街,其两端延伸至东西两城门外,长约五里,有店铺七百余间,左右相对,鳞次栉比,市况繁荣,城中多故家大族,祠堂庙宇以及富贵人家之巨宅广厦,建造多类宫殿……虽偏处山隅,实一商业城市,亦有名之封建堡垒也。”
虽说是“封建堡垒”,上杭的革命势力数年来也在悄悄滋长。1905年,爱国诗人、时任两广学务处议绅的丘逢甲就与上杭本地举人丘复(南社成员,与柳亚子交好)在县城创办师范传习所(时称民立师范),招收学员60多人。1906年春天,上杭县衙为推行“新政”,开办了县立琴冈高等小学堂,接着又开办了崇正、务本、联珠、东溪、立本、崇德、敦睦等8所小学堂。上杭县城还设有工艺传习所。如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由清政府创办的新军打响一样,这些新式学堂也成了传播革命思潮的地方。当时还有革命党人李宗尧在上杭稔溪开体育社,暗中组织民军(革命军),与各处革命党人联系。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和维新派各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了大辩论。《民报》宣传同盟会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新民丛报》倡导改良。吴梅林记述,以上两种不同思想同时在上杭知识界传播,“同盟会宗旨为爱国青年所欢迎,吸引部分前进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保皇会主张,符合一般地主绅士与部分大商人之愿望。然绅士中也有进步分子,如兰溪丘复与镇平丘逢甲。”
与上杭邻近的广东省大埔县是当时汀江流域革命党人的活动中心。广州黄花冈起义失败后,客家籍同盟会员在大埔一带联络当地会党三点会,谋求在汀江韩江流域再度起事。大埔又是侨乡,华侨们将兴中会、同盟会的书报不断带回家乡,对青年学生的震动尤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