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辛亥革命中的九江起义,九江起义的历史背景,九江起义的酝酿与准备


辛亥革命中的九江起义,九江起义的历史背景,九江起义的酝酿与准备
九江在辛亥革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即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九江率先于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二)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接受军政府领导,公开竖旗,号称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声震海内外,为创建民主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其功不仅在江西一省,实有大造于东南半壁。孙中山先生对此曾有高度评价。1912年10月,孙中山先后来赣视察途径九江,接见各界人士时十分高兴地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然而,取得这场革命的胜利,真所谓惊心动魄,曲折艰辛。
九江起义的历史背景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结合部之要冲,扼鄱阳湖之咽喉。上控武汉、重庆,下联南京、上海,中通省内各地,素称江西的北大门,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为历代兵家之必争之地。辛亥革命光复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及岳师门守备炮台。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27混成协第53标(相当于团)三个营和庄守忠所率第55标的第二营,以及常备军、巡警等武装3000余人,几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他们的枪口和炮口不是对准外国侵华势力,而是指向国内的“匪党”,为武汉清兵做“清剿”后援。
 同时,九江又是“南开陆路,途通五岭,北导长江,舟车辐辏,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并有“七省通衢”之称,集散着湘、鄂、闽、粤、浙、赣、皖省大部分地区的茶叶、谷物、夏布、瓷器等产品,是长江一带重要物资集散中心,也是重要港口码头和换港商埠,为东南望镇。
  由于九江地理位置的重要,发展经济有许多优越条件,西方列强早就垂涎这块宝地。1858年11月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不久,11月29日,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率兵舰闯入九江,以确定设埠通商事宜。他在九江活动4天,基本摸清了九江港口的情况,为后来英人决定在九江开放商埠起着决定作用。继英帝国主义之后,美、俄、法、德、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等十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者,接踵涌入九江。他们以软硬兼施的手段胁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九江区域内买借租地,设领事馆,开银行,兴建军用商用码头,办工厂,设货栈洋行,开轮船公司,办教会等等。依照他们片面拟订的“最惠国待遇”,垄断九江的航运业、茶叶业、商业,使九江的民族工商业受到极大的压抑劫走了无法统计的大量财富,给九江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九江起义的酝酿与准备
  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投降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爱国志士的无比愤慨,纷纷串联结社,酝酿着新的壮举。1902年,九江人蔡公时、张华飞、徐秀钧三好友,在九江组织一“慎所染斋”,明为讲学,实为传播革命思想,他们3人的革命活动,遭到清政府九江地方当局的压制,“慎所染斋”被迫关闭,蔡等3人于同年东渡日本留学,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教育。1905年3人同时加入同盟会,以推翻满清专制、建立民国为己任。学成回国后,蔡公时在南昌、九江一带活动,张华飞派往北京秘密活动,徐秀钧回到九江活动。他们秘密联络同志,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团体,运动新军起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