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975年)《极权主义的起源》


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8年德国发行的“德国历史女性系列”纪念邮票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台译:汉娜·鄂兰美国政治理论家,犹太人,原籍德国,以其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称为哲学家,但她本人始终拒绝这一标签,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而她的著作集中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而非个人”,因此应该被视为政治理论家。

目录

  [隐藏

[编辑]生平

阿伦特出生在下萨克森州林登市(今汉诺威)的一个世俗犹太人家庭,在哥尼斯堡(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和柏林度过成长时期。她在马尔堡大学求学时师从海德格尔,并从此与海德格尔发展出亦师生亦情人、时断时续的长期关系。由于后者对纳粹的同情,这种关系也颇遭非议。
在一次与海德格尔分手后,阿伦特迁移到海德堡,并在那里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佩斯的指导写作博士论文,主题是中世纪天主教经院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思想中的爱的概念。
1929年阿伦特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但由于她是犹太人,无法获取教授学术资格认定(habilitating),她也就不能在任何德国大学授课。1933年,阿伦特离开德国,前往法国巴黎,并在那里与马克思主义瓦尔特·本雅明结识并成为好友。在法国逗留期间,阿伦特还致力于救助犹太难民。
随着二战爆发,法国部分领土被纳粹德国占领,德国占领当局逮捕犹太人并将其送往集中营,阿伦特不得不再次流亡,离开法国。1940年,阿伦特与德国诗人、哲学家海因里希·布吕歇(Heinrich Blücher)结婚。
1941年,在美国外交官海拉姆·宾汉姆(Hiram Bingham IV) 的帮助下,阿伦特与丈夫和母亲前往美国;这位美国外交官非法向 2500 名犹太难民发放了签证。阿伦特抵达纽约后成为当地德国犹太侨民中的活跃分子,并为 Aufbau 周刊撰稿。
二战结束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恢复了联系,并在德国的一次去纳粹化听证会上为其作证。1950年,阿伦特归化美国公民,1959年她成为普林斯顿大学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
阿伦特于1975年逝世,享年69岁,葬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安嫩代尔(Annandale-on-Hudson)的巴德学院(Bard College),其夫在该学院教学多年。

[编辑]工作

她主要探讨权力的本质、政治的主题、权威极权主义。她大部分的著作集中证实自由的概念等于平等的集体政治行动。
她把自由理论化为公众的相联的概念,并以希腊的polis、美国的城镇身分、巴黎公社、1960年代民权运动来描绘。
另外,她致力开展一个名为出生率("natality")的概念,是指为世界带来新事物的能力,譬如政府根基所能承受的东西。
她的首部著作就是1951年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追寻斯大林主义共产主义纳粹主义反犹太主义帝国主义方面有着共同的根源。该著作惹起极大争议,因为虽然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起源与性质,但被认为有相同的身份。

[编辑]身后

阿伦特的个人书藏现存于巴德学院斯蒂文森图书馆,其中包括了大约四千多项藏品,包括书籍、票据,以及小册子等。巴德学院现已将部分藏品数码化,并发布于汉娜·阿伦特收藏集

[编辑]部分著作

[编辑]受到影响的哲学家

[编辑]深入阅读

  •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汉娜・鄂兰的政治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
  • Elisabeth Young-Bruehl (1982), Hannah Arendt: For Love of the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2660-9. (Paperback reprint edition, 1983-09-10, ISBN 0-300-03099-1; Second edition 2004-10-11 ISBN 0-300-10588-6.)
  • Villa, Dana ed. (2000),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nnah Arend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64198-5 (hb).
  • Harms, Klaus: Hannah Arendt und Hans Jonas. Grundlagen einer philosophischen Theologie der Weltverantwortung. Berlin: WiKu-Verlag (2003). ISBN 3-936749-84-1(de)
  • Elzbieta Ettinger: Hannah Arendt/Martin Heidegg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300-07254-6.
  • Young-Bruehl, Elisabeth. Why Arendt Matters. New Haven, CT;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hardcover, ISBN 0-300-12044-3).
  • Dietz, Mary G. Turning Operations: Feminism, Arendt, and Politics,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93244-0.
  • Julia Kristeva. Hannah Arendt. Trans. Ross Guberm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 Seyla Benhabib. The Reluctant Modernism of Hannah Arendt. Row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 Jennifer Nedelsky and Ronald Beiner, ed. Judgment, Imagination, and Politics: Themes from Kant and Arendt. Row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1.
  • Birmingham, Peg. Hannah Arendt and Human Rights: The Predicament of Common Responsibility. Indi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Maurizio Passerin d'Entrèves.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annah Arendt.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 David Keen. 2007. Learning About the Iraq War from Hannah Arendt . Counterpunch. September 24.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